6月16日,我校大型语言实践教学基地——“地球村”正式揭牌。来自国内外的各大学校长以及各级领导,同华桥师生一起见证了这一重要历史时刻。
此次“地球村”的揭牌仪式受到了各级领导的高度关注。吉林省人大副主任杨绍明、副省长王化文、政协副主席徐学海、教育部国际交流与合作司副司长黄颖和省教育厅厅长卢连大,以及共青团吉林省委、市委宣传部、共青团长春市委等单位领导,出席了接牌仪式。作为我校实践教学基地的部分企事业单位领导和部分优秀校友也参加了揭牌仪式。
副省长王化文在揭牌仪式上发表了重要讲话。他首先代表吉林省委、省政府,对我校全体师生表示热烈祝贺,并热忱欢迎各位领导和国内外嘉宾的到来。他充分肯定了我校“地球村”的建设是对外语类应用型人才培养方式的有益探索和尝试,将会在全省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建设方面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要求我们充分发挥“地球村”的教学实训基地作用,探索出更多科学、合理的外语类应用型人才培养新模式;同时,希望我校能够乘势而上,加快发展,树立起引领民办高校健康发展的一面旗帜。
秦和院长在揭牌仪式的致辞中,介绍了我校的办学理念和思想,以及建设“地球村”的初衷和目标。她说,“地球村” 是集文化、语言于一身的国际性文化语言实训基地,使学生能够通过语言感受文化,通过文化熏陶语言,将语言学习与训练融入到文化氛围中,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言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真正体验到文化养人、文化育人的优质教育环境,体验到“中西合璧”的华桥精神。她希望“地球村”的文化和理念不仅能够有效地促进我校对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深入研究与实践,同时也能成为与国内外大学之间交流与合作的桥梁,并通过这样一个平台,彼此围绕大学治理,激发教育理念创新,传递大学文化精神,相互分享智慧,相互启发借鉴,促进友谊,共同繁荣。
来自美国特拉华州立大学常务副校长艾尔顿·汤姆森也代表中外来宾在揭牌仪式上致辞,对华桥外院“地球村”揭牌表示热烈祝贺。他希望借助“地球村”和中外大学校长联席会议,增进国内外高校间的沟通和交流,实现多层次、宽领域的教育交流与合作。
最后,在全场师生的热切关注下,吉林省副省长王化文、省人大副主任杨绍明、省政协副主席徐学海、教育部国际交流与合作司副司长黄颖、省教育厅厅长卢连大和中国银行吉林省分行行长张平,一同为“地球村”揭牌。
地球村建设在国内尚属首创,是强化实践教学,拓宽人才培养渠道的新尝试,将对外语类应用型人才培养起到引领和示范作用,更好地促进我校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地球村”揭牌仪式结束后,中外大学校长联席会议在地球村的中国村随即举行。本次会议以“交流国际化办学和人才培养经验,加强国内外高校间的交往”为宗旨,围绕着“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中大学的社会责任”、“如何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应对国际化人才的需求,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思路”等主题展开研讨。
联席会议上,教育部国际交流与合作司副司长黄颖和吉林省教育厅厅长卢连大分别发表讲话,他们充分肯定了此次会议对于促进中外教育的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意义和作用,并希望借此进一步推进吉林省高校与国外各大学间的交往和合作。
来自中国的十八所大学校长和美国、日本、韩国、俄罗斯等国的十五所大学校长参与了研讨,其中有十三个校长在会上作了重点发言。其中,长春理工大学于化东校长《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中大学的社会责任》为题的演讲,展现了十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是一个新课题。长春工业大学张德江校长《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定位》与合肥学院蔡敬民院长《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研究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北京外国语大学原校长陈乃芳《提升大学创新能力 培养通晓国际规则的高端国际化人才》的发言,提出了“培养通晓国际规则的高端国际化人才是外国语大学的重要使命”。韩国湖西大学副校长偰龙泰提到的,湖西大学以“正面、积极的思考方式、能够克服各种考验的意志力的冒险精神” 以及在风险投资和产学研合作所取得的成绩,展现了学校的一种魄力和发展前景。秦和院长以《突出民办特色,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题,从“科学定位”、“深化教学改革”、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三个方面做了精彩的论述。
随后,各大学校长还通过讲座、报告等形式,与我校师生们进行了面对面地沟通和交流。期间,我校与俄罗斯西南国立大学、西伯利亚法律经济管理学院和日本东亚大学还分别签署了学术及教育交流合作协议,正式建立了教育合作伙伴关系。
傍晚时分,同学们用精彩的歌舞表演欢迎远道而来的客人,展现了华桥学子的靓丽风采和青春激情。
此次中外大学校长联席会议,为国内外各大学之间搭建了良好的合作平台,创造了开展更多合作的机会;不仅能够增强吉林省高校和各国教育界的广泛联系,有效推进同各国大学间的合作办学、合作教育,也进一步促使各高校在当前教育国际化发展的趋势下,改革和创新教育理念、教学方法和管理模式,从而培养出更多的具有国际化视野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