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心简介  师资队伍  实践教学  教学研究  交流合作  宣传教育 
 
当前位置: 首页>>地球村>>中心动态>>正文

教育部非营利性改革试点工作考察组来我中调研
2012-09-21 14:20  

国际语言文化实践中心-中心动态- 教育部非营利性改革试点工作考察组来我中调研

教育部非营利性改革试点工作考察组来我中调研


中心动态 加入时间:2012-9-21 14:20:52 来源: 访问量:730

6月16日,全国人大常委、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民进中央主席、中国民办教育协会会长王佐书,教育部发展规划司副司长宋德民,教育部发展规划司民办教育处处长曹志芳,中国民办教育协会秘书长、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民办教育研究所所长王文源等领导组成的非营利性改革试点工作考察组在吉林省教育厅厅长卢连大的陪同下,对我校进行了实地考察,并召开了座谈会。在参观了中心广场等校园景观后,考察组认真调研了校内大型语言文化实践基地——地球村,与参加首届长春东北亚青年文化艺术节的俄罗斯后贝加尔边疆区代表团的青年学生,在中国村里一同体验了中华民族文化的传统艺术;并在走访日本馆、俄罗斯村、意大利村和葡萄牙语国家村后,对地球村的内涵建设提出了具体建议。考察组还视察了第四教学楼和综合楼,对我校采取的“小班授课”的教学模式和“小行政,大服务”的行政管理服务理念,给与了肯定。

随后,在综合楼106会议室,召开了教育部非营利性改革试点工作座谈会。秦和院长首先就学校近期的改革发展情况向考察组成员进行了汇报。秦院长谈到:学校从创办之初就一直努力探索具有华桥特色的“民”、“特”、“新”的发展道路,并确立了建设一所非营利性高水平百年大学的办学目标。学校在办学实践中,着力加强顶层设计,确立了办学思路和发展目标及人才培养目标,凝练和培育了以公益精神为核心的华桥文化,增加了共识,统一了思想,凝聚了力量;着力提高本科人才培养质量,注重教育思想更新,实现知识为本向能力为本转变、学科为本向育人为本转变,使学生知识、能力、人格全面发展,人才培养效果显著;着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通过实行事业留人、政策留人、感情留人、待遇留人、文化留人和环境留人,教师的主体作用得到进一步增强,结构更加合理,初步建立了一支适应高层次外语外事人才培养的师资队伍;着力提升办学层次和水平,积极启动了专业硕士培养的各项筹备工作,细化了人才培养方案,落实了师资、经费等必要保障条件。

17年来,学校始终坚持走公益性办学道路,2006年,举行了财产公证仪式,举办者做出了“学校偿还债务后的所有财产,在身后全部留给社会,继续用于发展国家的教育事业”的具有法律效力的郑重承诺。这一壮举为学校赢得了广泛的社会声誉。2010年,经国务院批准,学校成为全国唯一非营利性民办高校办学模式改革试点单位;2011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学校成为开展培养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试点工作单位。

秦院长表示,学校拥有今天的发展,得益于民办高校机制好、体制新,得益于全校教职工的无私奉献,得益于我们所进行的一系列研究、探索和创新,得益于我们准确的办学定位和科学的顶层设计,更得益于全国政协、教育部、省政协、省教育厅等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关心和大力支持。随着本科教学评估的圆满完成和专业硕士教育的开展,学校将在今后的发展中,不辜负国家重托,继续高举公益性的旗帜,做好非营利性民办高校办学模式改革试点和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试点工作,为办好非营利性高水平民办大学不懈努力。

听取了秦院长的汇报后,考察组成员与我校全体中层干部深入交流了此次进校考察的感受。

全国人大常委、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民进中央主席、中国民办教育协会会长王佐书从提高教育质量、发挥民办教育功能、坚持公益性办学道路等方面,结合国家教育政策和方针,从学校的办学理念、发展定位和办学特色等实际情况出发,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讲解。他说到,国家的教育方针,即“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对学校的总要求和总指挥,也是对学校评价的标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园发展规划纲要》的出台,就是要“提高教育质量,2020年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这就要求学校贯彻国家教育方针,完成传授知识、培养人才、服务社会的功能。

针对教育部改革试点工作,王佐书会长认为,主要集中在“公益性”和“高水平”两个内容。学校要研究“公益性”的定位、本质和具体表现形式,为“公益性办学”确定相对的可观察、可测量的指标。

教育部发展规划司副司长宋德民在讲话中,明确阐释了国家关注民办教育、大力支持华桥发展的初衷,并对学校圆满完成教育部改革试点任务,提出了期望和建议。他谈到:现阶段,民办教育在国家教育改革发展进程中的表现较为突出,因此,《国家教育改革规划纲要》明确了民办教育的定位,即“民办教育是教育发展的重要增长点,是教育改革的重要力量”,国家对民办教育给予厚望,“会给民办教育许多政策上的支持,对民办教育发展在制度上有所考量”。

谈到华桥的发展,宋德民副司长说到:这些年华桥的发展,在某种意义上发挥了领头羊和旗手的作用,主要表现在:第一,吉林省对民办教育的重视,使华桥纳入教育部的教育发展视野中;第二,华桥自创办之初就高举公益性旗帜,自觉践行先进的教育理念;第三,华桥的准确定位和努力追求“民”、“特”、“新”的教育发展道路,建立了良好的社会声誉。第四,华桥的老师对华桥的忠诚度是高的,华桥的学生自豪感是强的,对学校的忠诚度也是高的,这是衡量一个学校好坏的重要标准;第五,华桥集聚了一批热爱教育、献身教育事业、又具有独特办学风格的教育家;第六,办学程序规范,华桥的路走得扎实稳健。

宋德民副司长希望吉林省今后在全国民办教育发展中继续担当旗手的作用,引领民办教育的发展,为其他地方教育部门做出榜样;同时,结合教育部改革试点任务,对学校领导干部们提出了期盼:一是希望华桥的教师要增强历史责任感,踊跃参与到书写中国教育发展历史的进程中。二是希望学校进一步明确自身定位,一方面要自觉地站在国家角度,以国家的视野审视华桥,因为华桥是国家的事业,是国家站位中的一部分,所以要从地方知名走向全国知名,要敢于和优秀的公办学校竞赛。这可能是今后一段时期,学校发展定位上的一个重要考验;另一方面,要自觉地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自觉地把学校的发展与东北亚经济和吉林发展建设相结合。三是希望学校进一步提升教育质量,清晰应用型大学的建设思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四是希望华桥自觉地、主动地向更好的发展方式转变,将注意力转移到内涵建设上,转移到提高教学质量上,转移到人力资源的投入上,全面贯彻规划方案,认真开展试点工作,随时总结阶段性的成果。五是希望学校继续探索现代大学制度,研究其本质和规律。最后,希望华桥继续举旗,为建立高水平民办高校做试点,以国际视野和胸怀,提高国际化水平,提升办学层次。

宋德民副司长总结到:“华桥走过的路是中国优秀民办高等学校的缩影,办学17年,对于百年名校的目标而言,还是初始阶段,我们要书写更新更美的篇章。在今后的试点发展过程中,教育部发展规划司、教育部民办教育管理办公室会密切关注华桥,跟华桥一道探索中国民办教育的发展之路,探索民办教育营利与非营利的分配管理问题。”

最后,吉林省教育厅厅长卢连大对教育部考察组领导给予的鼓励和期盼表示敬意,并对华桥的办学特色进行了概括。他说:这个学校特别能探索,这个学校特别能拼搏,这个学校特别讲和谐,这个学校特别爱师生。卢厅长还为华桥发展提出了建议:一是要继续扩大学校的话语权,契合国家的发展时机和重要战略,从自身办学特色出发,以更高的站位和视角,在相应的领域具有建树,为学校提升办学层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争得话语权;二是要严格落实人才培养标准,提高社会对学校和人才培养的满意度;三是要有社会责任意识,要通过建设校园文化,发挥教育“润物无声”的功效,引领社会先进文化。他希望华桥继续秉持先进的文化理念,不断进行教育改革和创新,凝练具有华桥特色的办学经验,为吉林省乃至全国的民办教育发展做出贡献。

三位领导的讲话深刻分析了民办教育发展的形势,清晰阐释了我校面临的发展机遇和重要的历史使命,并对我校未来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必将有力地推进我校向着更高的目标快速发展。

全国人大常委、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民进中央主席、中国民办教育协会会长王佐书(中),教育部发展规划司副司长宋德民(左),在我校秦和院长(右)等学校领导陪同下,参观地球村俄罗斯村

秦和院长汇报学校近期改革发展情况

全国人大常委、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民进中央主席、中国民办教育协会会长王佐书为学校提高教育质量提出建议

教育部发展规划司副司长宋德民对学校完成试点工作提出期望

吉林省教育厅厅长卢连大为学校总结经验,并就下一步发展提出建议

国际语言文化实践教学中心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1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制作:信息技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