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4日,一场别开生面的“中意绘画对比”观摩课在意大利语村举行。本次课程由意大利语系汪诗雄老师和Emanuele Mastrangeli老师主讲。两位老师共同带领学生们开启了一场东西方艺术的深度对话。来自各外语学院的30余位老师参加了观摩活动。
本课程的特色之一在于它采用中教(中国教师)和外教(外籍教师)双师合作授课的模式。这样的模式可以让两位老师的优势都得以体现:中教擅长语法解析、中国文化介绍和中国人角度的文化对比,更理解中国学生在学习时遇到的难点。外教擅长口语指导、意大利文化介绍与意大利人角度的文化对比,提供纯正的语言输入和真实文化视角,增强跨文化沉浸感。例如,在新课导入的环节中,学生模拟在意大利乌菲齐美术馆中与朋友谈论艺术作品的场景。外教以意大利语村文化元素:意大利画家波提切利的名作《维纳斯的诞生》为例,引导学生使用课前自学的核心词汇与句式,以及课上教师提供的句型清单,对作品进行介绍、描述与评论。汪诗雄老师以中国明代画家沈周的名作《庐山高图》和中国村文化元素“文房四宝”介绍中国山水画使用的材料,指导学生将这些词翻译成意大利语。
本课程的特色之二在于教学内容的阐述与“地球村”文化元素有机结合,增强学生的体验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知识的动力。例如,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意大利语村文化元素“意大利艺术展板”中的绘画部分,讨论展板中哪些意大利作品可以作为本章节的研究对象。最终得出本门课研究的意大利绘画为18-19世纪之前的意大利油画。然后,学生结合意大利语村外“中意文化交流展示墙”进行课前“地球村实验项目”的成果展示,介绍利玛窦和郎世宁在中意交流的过程中对中国绘画产生的影响。
本课程的特色之三在于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和与教学内容的有机融合。汪诗雄教师通过介绍沈阳博物馆的“丹青互鉴——清宫画家郎世宁开创的艺术世界”画展,引导学生理解人类文明互鉴的价值。
这次地球村观摩课不仅展示了中外教共同授课的新模式,也让师生领略了中意艺术的精髓,更展现了文明交流互鉴的深远意义。汪诗雄老师认为这样的对比研究可以引导学生搭建中意文化交流的桥梁,让更多人理解不同文明的艺术魅力。外教Emanuele Mastrangeli表示:“这节课进行得很好,学生们参与得也很好。在词汇和内容层面,为意大利和中国绘画文化对比主题的进一步学习奠定了重要基础。今天课程的优势之一是教学活动的多样性和不同类型物体(绘画、绘画工具……)的使用,这些都有助于学生的理解。”在学生周琳看来:“今天的公开课让我觉得大开眼界!其实,在意语课堂中西方的艺术绘画并不是一个新颖的课题,但是汪老师和Ema老师却讲授得好新颖。从前背记的有点晦涩的单词,一下子跃然眼前了。原来油画是这样画出来的,原来明暗对比是这个意思,学完之后受益匪浅又记忆犹新,希望能有更多这样的课程。”
据了解,意大利语系共有三门本科课程在“地球村”采用中教与外教合作授课的形式。“地球村”为语言文化学习创设了沉浸式的学习环境,再加上课堂教学组织形式的创新,可谓锦上添花。这种教学模式的创新必将在外语专业教育改革的画卷上留下浓浓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