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心概况  中心动态  实验教学  实践活动  教研科研  交流合作 
 
当前位置: 首页>>中心动态>>新闻动态>>正文

 
《长春日报》刊发《长春校园里有个地球村》
2025-04-10 14:20   地球村

    4月8日,《长春日报》版刊发了《长春校园里有个地球村》。


长春校园里有个“地球村”


吉林外国语大学的校园里,有一个特殊的"村落"——它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村庄,而是一个汇聚世界文化的"地球村"。这里没有农田与炊烟,却有阿拉伯语角、日本茶道室、法语戏剧社……这里的"村民"不是农民,而是吉林外国语大学的师生,他们用多种语言交流,用文化对话,构建起通向世界的多语种学习课堂。

近日,记者走进吉林外国语大学"地球村"——这个集语言训练与中外文化体验于一体的国际语言文化实践教学中心,深切感受这里独特的教学模式和浓厚的国际交流氛围。

 

沉浸式教学 打造外语教学第一课堂

43日一早,吉林外国语大学的大三学生陈劲男走进了"地球村"的意大利语村,开始了她的专业课程学习。课堂上,学生们在意大利语村的美食角,聆听老师介绍陈列在餐桌上的意大利美食模型。老师通过实物讲解意大利的饮食文化,引导学生用意大利语进行交流和讨论。"在这样的沉浸式教学环境中,我不仅能够学习到意大利语的语法和词汇,还能深入了解语言的实际应用和文化背景,提升语言学习的兴趣。"陈劲男说。

这样的教学场景在吉林外国语大学"地球村"并不罕见。在德语村,学生用德语演绎《浮士德》片段;在日语村,学生跟随老师了解日本茶道礼仪;在联合国村的模拟联合国会议室,学生用英语辩论气候变化议题……吉林外国语大学"地球村"内建有中国村、英语村、阿拉伯语村等25个场馆,结合外语专业教学需求,设置历史、经济、艺术等不同文化主题,通过造型、实物、声像、数字化等形式,借助现场教学和情景教学为学生打造外语学习的第一课堂。这里的每一个场馆都是一个语种的综合性实践教学平台,场馆里的每一个文化元素都渗透着各语种国家丰富的文化内涵,为培养新时代外语人才提供了多元化平台。

推开俄语村的门,传统的俄式建筑模型映人眼帘,角落星摆放着传统的俄罗斯套娃和茶炊。俄语专业的学生正在外教的指导下,轮流用俄语描述中俄节日的差异、大家品尝黑面包和蜂蜜茶,在浓郁的俄罗斯氛围中提升语言能力。“这里与传统的课堂有所不同,我们可以身临其境地感受不同国家的文化,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外语知识,提高语言运用能力。”吉林外国语大学俄语专业学生张正阳说。

 

实践赋能 搭建设有围墙的第二课堂

"地球村"的语言学习不仅停留在第一课堂上,还延伸至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实践活动中。"这种实践演练比背课本管用!"吉林外国语大学匈牙利语专业学生刘博说,经过在学校的马加尔什学生社团里三年的历练,他已经从一名匈牙利语初学者成长为能够流利交流的社团负责人。前不久,他还和学生社团的成员们在校园里策划了一场匈牙利文化节活动,社团成员用匈牙利语介绍匈牙利的历史,通过角色扮演再现历史情景,既锻炼了语言能力,也增进了师生对他国文化的了解。

每周五下午,日语村的"口语角"总是座无虚席。发起并组织这个社团活动的李冬婷是吉林外国语大学日语专业的学生,她邀请日本留学生与同学们用日语开展对话交流,"通过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形式,能够让大家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提高日语口语表达能力。"李冬婷说。

除了支持学生开展社团活动,吉林外国语大学"地球村"还积极拓展第二课堂实践活动,包括学科竞赛、文化交流、场馆多语种讲解等。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实践活动与第一课堂融会贯通,强化了学生们的语言实践能力,夯实了其语言学习的基本功。

此外,吉林外国语大学"地球村"还是我市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20242月至今,已经接待了26批研学团队。"研学活动已成为吉林外国语大学学生专业实践和志愿服务的重要平台,学校成立了180多人的地球村"研学志愿服务团队,学生们通过场馆讲解丰富了多元文化知识,拓宽了国际视野,提升了语言表达能力。"吉林外国语大学国际语言文化实践教学中心主任禚军说。

 

讲好中国故事 架设跨文化交流桥梁

如果说吉林外国语大学"地球村"是语言学习的摇篮,那么培养学生用多语种讲好中国故事、架设起跨文化交流的桥梁就是它肩负的重要使命。

位于吉林外国语大学"地球村"一楼的中国村,是该校学生引以为傲的村落,"每当来到中国村就好像回家了一样,特别亲切。"见到吉林外国语大学英语专业大三学生盛慧君时,她正在中国村学习《中国文化概要》课程,"老师非常注重锻炼我们用英语讲中国故事的能力,我们在学习中也坚定了对祖国的热爱,希望未来能运用所学知识,将更多中国故事传播出去,让更多人了解中国。"盛慧君说。

依托吉林外国语大学"地球村"的中国村,吉林外国语大学开设了"中国文化外语说"系列课程,包括中国文化英语说、中国文化德语说、中国文化西语说等15门课程,着力培养学生在世界多元文化交流中传播中国文化的能力。"每当看到外国留学生通过我的介绍,展现出对中国文化的浓厚兴趣,我都非常自豪。"中东欧语学院学生沈晗晨感慨地说。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对于这些中国传统节日,沈晗晨用俄语介绍起来游刃有余。这样的介绍,让外国留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多的了解,也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能力和跨文化沟通能力。


记者手记

培养新时代外语人才 传递中国声音

在吉林外国语大学"地球村"的走访中,最令记者动容的是学生们眼中闪烁的文化自信。吉林外国语大学以"地球村"为载体,构建起多元文化教育的特色教学模式。在这里,语言不再是冰冷的符号,而是与世界沟通的桥梁;文化不再是遥远的图腾,而是可触可感的日常。这正是对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和全球视野的新时代外语人才的生动诠释——学好外国语,做好中国人,讲好中国故事。

在俄语村,外教正在为俄语专业学生讲授俄语视听说课程。

在韩语村里,四物乐社团学生正在表演四物农乐。

志愿者带领小学生走进吉林外国语大学“地球村”开展研学活动。

 

 

友情链接 吉外首页 教务处 科研处 学生处 图书馆 信息技术中心